75㎡的小户型设计 看过去竟有100多个平方~

佛山资讯助手 2018-02-19 09:43:1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本次改造的房子在广州的老主城区。

家绝不只是一个能吃饭,能住宿的地方,

家不是饭店,也不是旅馆。

家之所以是一个家,是因为它有爱。

家是我们是我们归属,

是生活的起点,也是生活的终点。

改造背景

本次改造的房子在广州的老主城区。冯老太太在1929年从马来西亚来到广州上学,就住进了广州老城区的一套房子里。从结婚生子到儿孙满堂,她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房子里度过。

这所房子的常住人口有4位,分别是委托人冯老太太、她退休了的四儿子和儿媳、以及孙子。逢年过节会有3-5个兄弟姐妹回来短暂居住。

家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娱乐空间,老太太爱在小偏厅,四儿子呆在工作间,四儿子太太则在卧室上网,一天下来,一家人见面的时间只有午饭和晚餐的时候。设计师一直坚持,通过设计,让这个被称作“家”的房子能有更多可能相遇、可能相聚的空间,家人们能在有意无意中相见,发生互动。

改造难点

1

房屋的动线不合理,家人接触少。

2

房子形状狭长,屋内采光很弱。

3

房子隔热性较差,加上没有对流的窗户,每到夏天,家里都非常闷热。

4

楼梯坡度陡峭,老人行走不便。

5

家中字画多,而收纳空间小。

改造过程

 打破界限 

设计师拆掉原有的三堵承重墙,再依次把相连的梁体拆除,用全新的钢结构改变整屋的空间布局,搭建出“无界之居”的基本框架。

每个人的卧室都会与一个或两个中空相连,这不止是为了引入更多光照。只要把窗帘打开,就可以看到整所房子里不同角落的场景。每个隔层之间的视线交流不受影响,但又享有一定的独立性,一家人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面对面谈话或是简单的挥手示意。

 一楼 

原来一楼是两个封闭的房间,老人走动不便,空间利用率也低。设计师打破这种矩阵界线,重新融合创造了一个宽敞通透的新空间。

进门首先看到的大长桌子,是给老太太一家人进行写字画画,或是打打乒乓球,也是文娱功能区。

厨房采用中西厨混合设计,通过移动悬挂挡板,可以任意变换成封闭式的中式厨房,或开放式西厨。

还有独立的健身、会客多功能空间。原有的跑步机被放在这边,如果有时想独自一人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锻炼一下,就有了相对私密的空间了。

 二楼 

老太太的卧室被安排在二楼电梯旁,方便日常生活的走动。新旧家具的结合让老太太她回家后依然能生活在熟悉的一桌一椅当中。

老太太的房间可以透过窗户看见对面四儿子房的书桌位置,这是设计师特意创造的视线交叉点,在保证私密的情况下,让房子的界限不再那么严密明晰,让家人们能有意无意地相见。

四儿子的书房可灵活变换多种使用模式,可无界可有界。

 三楼 

三楼是孙子的房间和客房。考虑到孩子已到适婚年龄,未来组建家庭的空间需求,设计师把他的活动空间独立安排在了三楼。

孙子房间紧连着的是独立卫生间和一间备用客房。孙子房与客房的门可以双向开合,如果以后空间需求变大,可以把两间房连通成为一间。

 四楼 

顶楼是天台花园以及四儿子的专属“小世界”。里面设置了音响聆听专区,电子产品鼓捣区和午睡休息区,把四儿子的兴趣爱好,作息习惯全都优质安放。同时前后都设置了窗户,解决通风采光问题。

阳台也是家人沟通聊天的场所,一家人可以晒晒太阳喝喝茶聊聊天。

 纪念空间 

去世的老父亲对于这个家是非常特别的存在 。“这个房子更重要是用来纪念我们的爸爸”,这也是老太太告诉设计师的诉求。于是设计师设计了一个“纪念空间”,用以纪念这位父亲和他带给这个家庭珍贵的记忆和传承。

一家人平日可以聚在这里,用投影看看过去的家庭影像,或是一同鉴赏老父亲的画作,再跟儿孙们讲讲以前的趣事。

 家具修复 

不仅房子是上个世纪的,里面用的家具也是珍贵的“古董”。设计师精选其中27件,委托有多年修复经验的家具师傅进行纯手工翻新。希望这些椅子桌子们,能从“新”开始,陪伴这个家走过下一个百年。

▲ 转椅(酸枝木)

▲ 单人椅、圆几(酸枝木)

来源:装修设计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