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激活老建筑! 禅城全国先进 为61处历史建筑三维建模

佛山资讯助手 2018-09-07 07:48:2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青砖雕栏举目可见,龙凤呈祥的砖雕、风格浑厚的灰塑,让人不禁追忆百年前“小广州”紫洞古墟的繁华盛景。

位于禅城南庄紫洞村的紫洞圩大街建筑群,经三维建模,似乎“活”了过来。青砖雕栏举目可见,龙凤呈祥的砖雕、风格浑厚的灰塑,让人不禁追忆百年前“小广州”紫洞古墟的繁华盛景。

当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遇上老建筑,禅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之路由此激活。

(沙塘坊10号民居三维模型示意)

在日前召开的2018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因应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需求,由佛山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联合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武汉大学等单位历时近两年完成的“基于‘一张图’的历史建筑信息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专家认为,项目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了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科技水平。

(红路五巷1-21号民居三维模型示意图)

禅城有了历史建筑“基因库”

该获奖项目较具前瞻性、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是首次大规模运用信息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测绘。佛山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测绘应用所所长康停军表示,测绘过程综合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高精度免棱镜全站仪等新技术手段,覆盖的历史建筑数量之多,为全国首例。

康停军介绍,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技术手段效率更高,“完成一栋建筑的数据采集,人工测量可能要花费20天到一个月时间,现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3天内就可完成现状测定”。

不仅如此,新技术的精度更高,可达毫米级别;采集要素更多,除了基本的长宽高等数据外,大至建筑外立面,小至一块砖雕的造型、色彩、弧度,都可形成数据并予以描述。因此,与传统测绘图相比,新技术可通过三维立体模型等形式,直观反映历史建筑的原貌,甚至实现一比一还原复建。

由此,禅城有了自己的历史建筑“基因库”。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历史建筑的基础空间数据,禅城构建了集精细点云数据、平立剖图纸、三维模型、价值评估报告、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等于一体的历史建筑数据库,形成历史建筑数据精准采集、建库及信息化管理技术体系。

经过近两年努力,禅城61处历史建筑完成测绘工作,覆盖历史建筑及周边相关建筑45000平方米,共采集450GB高精度三维点云数据,制作出150栋精细三维模型,绘制了600幅平、立、剖图纸。

历史建筑实现全生命周期保护活化

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组织召开的科技成果评价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等专家认为,该项目的创新点之一是创建了历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和活化利用“5R”模式,即推荐普查、名册建立、资源建设、修缮保护、再生利用。

正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禅城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体系更完善。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各镇街的重视和配合下,测绘工作收集了每处历史建筑完整的数据,为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提供基础信息和参考。区政府一直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也配备最强技术力量投入测绘和保护工作,推动了多方面的技术创新。

这在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估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结合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意外发现了紫洞圩大街建筑这颗珍宝。”广东南粤珑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古建园林设计所所长邓元方介绍,以往对历史建筑进行价值评估,主要靠目测,但紫洞圩大街建筑群建筑众多,且部分建筑地形复杂,难以靠近,通过三维建模后,他们得以对建筑细节有更清晰快速的判断。“建筑价值超出我们预期,保存较好,可媲美简氏别墅,建议升级为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更多样化。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表示,可依托历史建筑的三维建模,打造线上的历史建筑,让更多市民走近历史建筑,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中。

目前,该项目已纳入禅城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的“一张图”,部分集合了实时监控技术,通过与地形等相关要素的叠加,可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客观的参考。如在新地块的规划开发中,将同步显示历史建筑信息,以便对历史建筑提前保护。

信息技术与历史建筑的融合,正是大势所趋,而禅城已走在前列。目前,基于禅城模式和经验的这一项目,已在广州、武汉等地应用,对各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都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来源:佛山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